2010-04-13: 美暗採「資產目標」政策
4月11日,周日。今年首季恒指跌4.1%、國企指數跌6.1%;1月底恒指曾較去年11月高點回落14%,之後才回升,主因是去年8月開始人行逐漸收緊銀根。雖然美股繼續創新高,帶動恒指2、3月份回升,卻未能刺激恒指創新高。踏入第二季,人行會否繼續收緊銀根?由於擔心內地第二季CPI升幅可能達5%,估計人行由去年8月開始的貨幣政策維持不變,意味第二季恒指未有能力擺脫上落市。
國情不同政策各異
美國聯儲局的政策,可能已暗地裏由過去的「通脹目標」(Inflation targeting)改為「資產目標」(Asset targeting),即美國房地產一天未止跌回升,寬鬆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。中國依賴出口,故通脹對中國經濟不利;美國依賴消費,故樓價上升對經濟有利。中美兩國國情不同,因此政策亦有異。香港股市夾在兩者之間,不知如何是好。請不要忘記大方向,即2008年起美國已進入去槓桿化時期!
今時今日作為投資者,變得多疑是無可厚非,過去有多少次自己的資本被牢牢套住?例如1997年8月、2000年3月、2007年10月……。上周美國十年期政府債券孳息率由2008年12月的2.05厘升至4厘,證明債券熊市已於今年1月中開始(美債牛市1981年中開始、美股牛市1982年8月才開始;美股熊市2007年10月開始、美債熊市2008年12月才開始)。債券同股市方向不一定相同,例如五、六十年代;八十年代方向相同,是因為美國經濟由高通脹期走向低通脹期,此因素對兩者皆有利。2009年起美債進入熊市,因人們發現美國政府未來無法削減開支,美國政府正透過增加負債去刺激經濟,上述舉措對股市有利、對債市不利。如政府印刷2萬億美元鈔票,可引發惡性通脹;反之,如政府只增加2萬億美元借貸,只會推高長債息率,情況有如九十年代開始的日本。不過,2008年起美國家庭開始減債,由2007年負債佔收入96%降至2008年的94%。美國人的儲蓄率由2007年初0.1%一度升到去年5月的6.7%,然後回落到今年2月的3.1%,估計未來將上升至7%至11%。
1997年中,我老曹認為香港黃金三十年(1967年至1997年)面臨結束;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反對上述看法,尤其在2000年及2007年這兩年。十三年過去了,約60%投資者手上的投資項目仍未重返1997年8月水平(未計通脹)。在黃金三十年投資,可以講盲嘅投資者都賺到錢(分別只在多與少)。但過去十三年,在投資市場賺到錢的人漸少(約佔40%)、蝕本者多(約佔60%),類似情況仍會維持多三五七年。過去十三年中,只有1998年中至2000年 3月科網股熱潮、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資產升值潮及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炒復蘇概念才容易賺錢。經濟變得如此雜亂無章,贏家自然稀少。
自2000年起中國本土資源已無法滿足出口需求,成為全球資源的大買家。以鐵礦砂為例,全球海運量由2000年四億五千萬噸升到2009年九億噸,中國所佔比重由2000年16%升到2009年70%。今年4月1日起每噸訂價110-120美元,較去年升80%到100%,現貨價更升至153.6美元一噸(即第三季訂價可能進一步上升);反之,熱軋鋼每噸售價今年1月仍是530美元。中國面對原材料漲價但製成品售價升幅不大的困擾,鋼鐵廠邊際利潤收窄。上述不是鋼鐵廠獨有問題,鋁廠亦早已面對。
中國貿盈進入收窄期
至於輕工業製品廠更為嚴重。例如2000年我老曹購買一部五十二吋Plasma超薄電視機,去年因老化而須更換。相同牌子,功能多了許多,但售價由 2000年12萬元跌至去年2.8萬元(同樣在日本製造)。我老曹相信,中國製造業的美好時光早在2007年之前已結束。2009年起中國政府希望透過房產、金融、消費等內需推動經濟復蘇,可維持多久(香港共維持了十二年)?中國能否由一個「生產者」轉為「消費者」?
大家請記住,中國仍有六億農民每月收入少於300元人民幣。美國68%家庭是中產階級,中國中產階級人口卻不足6.8%。中國的出口優勢不是人民幣滙價偏低,而是工資仍低。但在一孩政策下,廉價勞工成本此優勢已進入退潮期,內地十八歲至三十歲人口供應量正在減少;上述情況1981年亦曾在香港出現過。換言之,中國開始進入工資急升期,令製成品不得不步台灣、南韓、日本等地區後塵,由勞工密集型走向資本密集型。內地勞工密集行業只有移向低勞工成本的國家如越南、柬埔寨、巴基斯坦及印度等。未來中國外貿盈餘將進入收窄期。
美國2010/11年度財赤估計高達1.6萬億美元,相等於GDP 12%(未來十年達9萬億美元)。去年美國人稅後淨收入較08年少3.7%,連續兩年下跌。美國人重拾早已遺忘的儲蓄習慣,故此低利率時代維持的日子應較大部分人估計長,因美國需要低美元滙價去刺激出口。1980年列根上台後,透過減稅刺激美國人借錢消費;到2010年美國已負債累累,美國人被要求重新努力工作,奧巴馬希望未來五年美國出口額上升一倍。美滙指數自2001年7月6日121點跌至2008年3月21日70.69(目前80.76),已為出口提供有利環境。面對中國消費市場正以年率14%速度上升,如人民幣按年升值5%,美國出口情況更為樂觀。
美國自從1937年採用凱恩斯理論後,便漸漸養成先使未來錢的習慣。雖然美國經濟已是全球第一,但消費更勁,進入1970年變得入不敷支。過去四十年美國差不多年年財赤及貿赤,以前曾賴日圓偏低,今天則賴人民幣偏低,真正理由是美國人從出世那天開始已學曉先使未來錢,然後申請破產。美國3月份共有十四萬九千二百六十八人申請破產,較2月份升34%,較去年同期升23%,是2005年美國修改《破產法》(Bankruptcy Code Chapter 13)以來最多。在美國申請破產太易,是造成巨大貿赤的原因。不同民族性格,形成兩國貿易差距不斷擴大。
1997年8月起投資策略是「有膽博冇膽」,例如1998年9月、2003年4月、2008年11月……這段日子可維持多久?亦是木宰羊,因為愈來愈多人 掌握其中竅門。
大部分股市評論員已淪為fortune-teller(算命佬),言論大都模棱兩可,缺乏真知灼見。他們每天看茶杯裏的「茶葉」,然後決定後市點睇,第二天又忘記自己昨天曾說過什麼,人人都在胡言亂語。去年12月一份調查報告顯示:公眾人士對股市評論員信賴程度排名「尾二」(只略高於風水師),實在令評股業者汗顏。以高盛為例,去年每股獲利22.13美元,較2008年4.47美元上升395%.而稅前利潤87%來自炒賣(trading);2010年又如何?連大企業利潤亦過分依賴炒賣,變成可預測性甚低。
15世紀初,哥倫布發現新大陸,並獲南美土著Atahualpa族禮待,獲贈黃金與白銀。哥倫布回國後,西班牙派出戰船攻打當地土人搶奪金銀,一年內西班牙利用一百五十四艘船每艘載回超過二百噸黃金或白銀,相等於整個歐洲過去開採量的五倍。西班牙突然富甲天下,便購買意大利時裝、法國工藝品、亞洲的香料及瓷器,並興建大量別墅、建立極之瑰麗的大教堂及最大的海軍艦隊。在如此揮霍下,西班牙當時通脹率竟達400%(黃金在西班牙有如賤泥)。不出五十年,從南美洲搶回來的金銀用得九九十十,法國因售賣工藝品給西班牙而日漸強大起來,西班牙進入沒落期。
由於法國變得強大,路易十四窮侈極欲,興建華麗的宮殿;路易十五更派兵參與美國內戰,協助打敗英軍,令美國獨立;到路易十六法國變得民不聊生,引發法國大 革命,拿破崙成為新貴。最後,法軍給英國與普魯士(後來的德國)組成的聯軍打敗,英國海上稱霸,普魯士則在歐洲稱雄。
「神的眼淚」應該珍惜
不過,一山不能藏二虎,進入二十世紀,英德兩國之爭引發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;雖然兩場仗都是英國戰勝,但英國亦由此國力日衰,霸主地位由美國取代,歐洲陸上稱雄者則為蘇聯。1989年栢林圍牆倒下,蘇聯解體,全球變成美國一國獨大。德國經歷兩次大戰後,不以武力去建立歐洲共同體,亦日漸強大起來。
中國飽受列強百年侵略,到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,進入大國崛起時期。五百年西,五百年東。15世紀初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的西方經濟繁榮期,至 2000年美國科網股泡沫爆破,是否告一段落?中國由明朝開始由盛而衰,到1978年是否進入冒起期?
至於黃金,一如Atahualpa族所說,乃「神的眼淚」凝固而成,擁有後如不好好珍惜,將是詛咒多於歡樂。美國一度是擁有最多黃金之國,但60年代開始日漸流失;1971年8月起美元不再兌換黃金後,美元在四十年內失去96%購買力,過去四十年所謂「資產升值」,其實是美元購買力下降的結果。反之,德國同中國手上黃金則日漸增加。
過去美元購買力下跌速度如何?以寄一封信為例,1960年在美國要郵票3美仙,1990年要25美仙,現在則要45美仙,即費用上升十五倍。再以美國房屋為例,1970年2.66萬美元一間,1980年7.66萬美元,現在26.66萬美元一間,1970年至今升值十倍(香港1970年至今樓價上升三十倍)。美元購買力自1970年起以每年3%速度流失(70年代較快,80年起已降至每年2%)。
道指自去年3月起出現連續十三個月上升,代表美國企業未來三至九個月情況較去年好,但這只是告訴大家2010年沒有Double Dip,而非另一繁榮期開始。兩年期TIPS(Treasury Inflation-Protected Securities)只有1.56厘,較08年6月的2.92厘進一步回落,OECD 三十個國家2月份平均核心通脹率只有1.5%。美國CPI估計將進一步回落至0.3%,歐羅區則為0.2%,因為我們已進入「低利率、低通脹率、低GDP 增長率、高失業率」,即所謂「三低一高」時代。
美股投資風險大幅提升
美國GDP由1960年5210億美元升至2009年14.2萬億美元,過去五十年美國表現的確出色,未來又如何?會否一如1990年起的日本,進入每年 GDP只有1%到2%增長期?美國就業人口由1960年少於六千萬,到2009年一億五千萬(仍有一千六百萬人失業)。過去五十年生產力的提升,令美國未來在創造職位方面愈來愈困難,因為今天服務業已佔美國GDP 78.2%。美股經過去年3月至今上升,未來投資風險已大幅提升,回報率則大減。
1982年8月道指P/E只有六倍,2000年3月升至四十三倍,結束美股牛市。雖然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道指上升,但P/E最高時亦只有二十八倍,2009年3月一度降至十五倍,然後反彈到2010年4月的二十二倍。如參考1966年至1982年大調整市,美股完成反彈後,應再反覆回落至 2015至2020年才完成調整。未來五至十年美國進入「三低一高」時代,美股則進入低P/E時代。
1982年至2007年的香港經濟轉型期有美股大牛市配合;反之,2009年起的中國經濟轉型期,卻須面對美國進入去槓桿化時代。因此,中國經濟轉型相較 香港艱辛許多。
歷史證明,恒指平均P/E在十八倍至二十二倍結束牛市機會很大,平均P/E在八倍至十二倍則結束熊市機會很大。因此,歷來便有十八倍P/E減持論(即恒指 P/E一旦高出十八倍便分段減持)及十二倍P/E增持論(即恒指P/E一旦低於十二倍便逐步增持)。
■多謝伍步高先生捐款8萬元、吳鯉平先生3000元、Sunny Chan 1000元、Betty Chuk 500元、蔡志杰500元及黃雄忠先生400元,並已代為滙給北京農家女技術培訓學校,收據由該校發出。
國情不同政策各異
美國聯儲局的政策,可能已暗地裏由過去的「通脹目標」(Inflation targeting)改為「資產目標」(Asset targeting),即美國房地產一天未止跌回升,寬鬆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。中國依賴出口,故通脹對中國經濟不利;美國依賴消費,故樓價上升對經濟有利。中美兩國國情不同,因此政策亦有異。香港股市夾在兩者之間,不知如何是好。請不要忘記大方向,即2008年起美國已進入去槓桿化時期!
今時今日作為投資者,變得多疑是無可厚非,過去有多少次自己的資本被牢牢套住?例如1997年8月、2000年3月、2007年10月……。上周美國十年期政府債券孳息率由2008年12月的2.05厘升至4厘,證明債券熊市已於今年1月中開始(美債牛市1981年中開始、美股牛市1982年8月才開始;美股熊市2007年10月開始、美債熊市2008年12月才開始)。債券同股市方向不一定相同,例如五、六十年代;八十年代方向相同,是因為美國經濟由高通脹期走向低通脹期,此因素對兩者皆有利。2009年起美債進入熊市,因人們發現美國政府未來無法削減開支,美國政府正透過增加負債去刺激經濟,上述舉措對股市有利、對債市不利。如政府印刷2萬億美元鈔票,可引發惡性通脹;反之,如政府只增加2萬億美元借貸,只會推高長債息率,情況有如九十年代開始的日本。不過,2008年起美國家庭開始減債,由2007年負債佔收入96%降至2008年的94%。美國人的儲蓄率由2007年初0.1%一度升到去年5月的6.7%,然後回落到今年2月的3.1%,估計未來將上升至7%至11%。
1997年中,我老曹認為香港黃金三十年(1967年至1997年)面臨結束;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反對上述看法,尤其在2000年及2007年這兩年。十三年過去了,約60%投資者手上的投資項目仍未重返1997年8月水平(未計通脹)。在黃金三十年投資,可以講盲嘅投資者都賺到錢(分別只在多與少)。但過去十三年,在投資市場賺到錢的人漸少(約佔40%)、蝕本者多(約佔60%),類似情況仍會維持多三五七年。過去十三年中,只有1998年中至2000年 3月科網股熱潮、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資產升值潮及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炒復蘇概念才容易賺錢。經濟變得如此雜亂無章,贏家自然稀少。
自2000年起中國本土資源已無法滿足出口需求,成為全球資源的大買家。以鐵礦砂為例,全球海運量由2000年四億五千萬噸升到2009年九億噸,中國所佔比重由2000年16%升到2009年70%。今年4月1日起每噸訂價110-120美元,較去年升80%到100%,現貨價更升至153.6美元一噸(即第三季訂價可能進一步上升);反之,熱軋鋼每噸售價今年1月仍是530美元。中國面對原材料漲價但製成品售價升幅不大的困擾,鋼鐵廠邊際利潤收窄。上述不是鋼鐵廠獨有問題,鋁廠亦早已面對。
中國貿盈進入收窄期
至於輕工業製品廠更為嚴重。例如2000年我老曹購買一部五十二吋Plasma超薄電視機,去年因老化而須更換。相同牌子,功能多了許多,但售價由 2000年12萬元跌至去年2.8萬元(同樣在日本製造)。我老曹相信,中國製造業的美好時光早在2007年之前已結束。2009年起中國政府希望透過房產、金融、消費等內需推動經濟復蘇,可維持多久(香港共維持了十二年)?中國能否由一個「生產者」轉為「消費者」?
大家請記住,中國仍有六億農民每月收入少於300元人民幣。美國68%家庭是中產階級,中國中產階級人口卻不足6.8%。中國的出口優勢不是人民幣滙價偏低,而是工資仍低。但在一孩政策下,廉價勞工成本此優勢已進入退潮期,內地十八歲至三十歲人口供應量正在減少;上述情況1981年亦曾在香港出現過。換言之,中國開始進入工資急升期,令製成品不得不步台灣、南韓、日本等地區後塵,由勞工密集型走向資本密集型。內地勞工密集行業只有移向低勞工成本的國家如越南、柬埔寨、巴基斯坦及印度等。未來中國外貿盈餘將進入收窄期。
美國2010/11年度財赤估計高達1.6萬億美元,相等於GDP 12%(未來十年達9萬億美元)。去年美國人稅後淨收入較08年少3.7%,連續兩年下跌。美國人重拾早已遺忘的儲蓄習慣,故此低利率時代維持的日子應較大部分人估計長,因美國需要低美元滙價去刺激出口。1980年列根上台後,透過減稅刺激美國人借錢消費;到2010年美國已負債累累,美國人被要求重新努力工作,奧巴馬希望未來五年美國出口額上升一倍。美滙指數自2001年7月6日121點跌至2008年3月21日70.69(目前80.76),已為出口提供有利環境。面對中國消費市場正以年率14%速度上升,如人民幣按年升值5%,美國出口情況更為樂觀。
美國自從1937年採用凱恩斯理論後,便漸漸養成先使未來錢的習慣。雖然美國經濟已是全球第一,但消費更勁,進入1970年變得入不敷支。過去四十年美國差不多年年財赤及貿赤,以前曾賴日圓偏低,今天則賴人民幣偏低,真正理由是美國人從出世那天開始已學曉先使未來錢,然後申請破產。美國3月份共有十四萬九千二百六十八人申請破產,較2月份升34%,較去年同期升23%,是2005年美國修改《破產法》(Bankruptcy Code Chapter 13)以來最多。在美國申請破產太易,是造成巨大貿赤的原因。不同民族性格,形成兩國貿易差距不斷擴大。
1997年8月起投資策略是「有膽博冇膽」,例如1998年9月、2003年4月、2008年11月……這段日子可維持多久?亦是木宰羊,因為愈來愈多人 掌握其中竅門。
大部分股市評論員已淪為fortune-teller(算命佬),言論大都模棱兩可,缺乏真知灼見。他們每天看茶杯裏的「茶葉」,然後決定後市點睇,第二天又忘記自己昨天曾說過什麼,人人都在胡言亂語。去年12月一份調查報告顯示:公眾人士對股市評論員信賴程度排名「尾二」(只略高於風水師),實在令評股業者汗顏。以高盛為例,去年每股獲利22.13美元,較2008年4.47美元上升395%.而稅前利潤87%來自炒賣(trading);2010年又如何?連大企業利潤亦過分依賴炒賣,變成可預測性甚低。
15世紀初,哥倫布發現新大陸,並獲南美土著Atahualpa族禮待,獲贈黃金與白銀。哥倫布回國後,西班牙派出戰船攻打當地土人搶奪金銀,一年內西班牙利用一百五十四艘船每艘載回超過二百噸黃金或白銀,相等於整個歐洲過去開採量的五倍。西班牙突然富甲天下,便購買意大利時裝、法國工藝品、亞洲的香料及瓷器,並興建大量別墅、建立極之瑰麗的大教堂及最大的海軍艦隊。在如此揮霍下,西班牙當時通脹率竟達400%(黃金在西班牙有如賤泥)。不出五十年,從南美洲搶回來的金銀用得九九十十,法國因售賣工藝品給西班牙而日漸強大起來,西班牙進入沒落期。
由於法國變得強大,路易十四窮侈極欲,興建華麗的宮殿;路易十五更派兵參與美國內戰,協助打敗英軍,令美國獨立;到路易十六法國變得民不聊生,引發法國大 革命,拿破崙成為新貴。最後,法軍給英國與普魯士(後來的德國)組成的聯軍打敗,英國海上稱霸,普魯士則在歐洲稱雄。
「神的眼淚」應該珍惜
不過,一山不能藏二虎,進入二十世紀,英德兩國之爭引發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;雖然兩場仗都是英國戰勝,但英國亦由此國力日衰,霸主地位由美國取代,歐洲陸上稱雄者則為蘇聯。1989年栢林圍牆倒下,蘇聯解體,全球變成美國一國獨大。德國經歷兩次大戰後,不以武力去建立歐洲共同體,亦日漸強大起來。
中國飽受列強百年侵略,到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,進入大國崛起時期。五百年西,五百年東。15世紀初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的西方經濟繁榮期,至 2000年美國科網股泡沫爆破,是否告一段落?中國由明朝開始由盛而衰,到1978年是否進入冒起期?
至於黃金,一如Atahualpa族所說,乃「神的眼淚」凝固而成,擁有後如不好好珍惜,將是詛咒多於歡樂。美國一度是擁有最多黃金之國,但60年代開始日漸流失;1971年8月起美元不再兌換黃金後,美元在四十年內失去96%購買力,過去四十年所謂「資產升值」,其實是美元購買力下降的結果。反之,德國同中國手上黃金則日漸增加。
過去美元購買力下跌速度如何?以寄一封信為例,1960年在美國要郵票3美仙,1990年要25美仙,現在則要45美仙,即費用上升十五倍。再以美國房屋為例,1970年2.66萬美元一間,1980年7.66萬美元,現在26.66萬美元一間,1970年至今升值十倍(香港1970年至今樓價上升三十倍)。美元購買力自1970年起以每年3%速度流失(70年代較快,80年起已降至每年2%)。
道指自去年3月起出現連續十三個月上升,代表美國企業未來三至九個月情況較去年好,但這只是告訴大家2010年沒有Double Dip,而非另一繁榮期開始。兩年期TIPS(Treasury Inflation-Protected Securities)只有1.56厘,較08年6月的2.92厘進一步回落,OECD 三十個國家2月份平均核心通脹率只有1.5%。美國CPI估計將進一步回落至0.3%,歐羅區則為0.2%,因為我們已進入「低利率、低通脹率、低GDP 增長率、高失業率」,即所謂「三低一高」時代。
美股投資風險大幅提升
美國GDP由1960年5210億美元升至2009年14.2萬億美元,過去五十年美國表現的確出色,未來又如何?會否一如1990年起的日本,進入每年 GDP只有1%到2%增長期?美國就業人口由1960年少於六千萬,到2009年一億五千萬(仍有一千六百萬人失業)。過去五十年生產力的提升,令美國未來在創造職位方面愈來愈困難,因為今天服務業已佔美國GDP 78.2%。美股經過去年3月至今上升,未來投資風險已大幅提升,回報率則大減。
1982年8月道指P/E只有六倍,2000年3月升至四十三倍,結束美股牛市。雖然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道指上升,但P/E最高時亦只有二十八倍,2009年3月一度降至十五倍,然後反彈到2010年4月的二十二倍。如參考1966年至1982年大調整市,美股完成反彈後,應再反覆回落至 2015至2020年才完成調整。未來五至十年美國進入「三低一高」時代,美股則進入低P/E時代。
1982年至2007年的香港經濟轉型期有美股大牛市配合;反之,2009年起的中國經濟轉型期,卻須面對美國進入去槓桿化時代。因此,中國經濟轉型相較 香港艱辛許多。
歷史證明,恒指平均P/E在十八倍至二十二倍結束牛市機會很大,平均P/E在八倍至十二倍則結束熊市機會很大。因此,歷來便有十八倍P/E減持論(即恒指 P/E一旦高出十八倍便分段減持)及十二倍P/E增持論(即恒指P/E一旦低於十二倍便逐步增持)。
■多謝伍步高先生捐款8萬元、吳鯉平先生3000元、Sunny Chan 1000元、Betty Chuk 500元、蔡志杰500元及黃雄忠先生400元,並已代為滙給北京農家女技術培訓學校,收據由該校發出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