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仁超- 投資者筆記2010年9月6日 衣食足而知榮辱

9月5日,週日。 美國第二季GDP增長率修正為1.6%,但企業純利續升,令道指由7月2日的9614點大幅反彈,目前同4月26日高點11258點僅距10%。 雖然宏觀經濟很差,但大企業利潤卻佔近四十年內最高GDP百分比,代表美國社會一樣是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。 最後是大氣候改變小氣候,還是社會進一步兩極化,則木宰羊矣。 例如香港豪宅可賣五、六萬港元一呎,但超過一百萬打工仔卻只希望能爭取最低工資成功立法。 同一香港,差距竟可如此大,在經濟環球化環境下,受害者往往是社會內最弱勢的社群。

菲律賓人應被同情而非苛責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孔子最佩服齊國宰相管仲。 孔子認為「倉稟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。」簡單點說,「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起來,人民才會奉公守法。人民富裕起來,社會才可以談文說藝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康泰事件正好說明此點──被解雇的警官為100萬披索退休金而騎劫旅遊巴,菲警因缺乏訓練與裝備,導致拯救人質事件弄到一塌糊塗,菲律賓學生到現場拍照留念、官員揭開棺材讓傳媒為死者拍照,睇到港人眼火爆。 背後理由是因為政府冇錢、人民貧窮。
如明白此點,港人便不應苛責菲國,反而應同情他們。 1960年代菲律賓經濟甚至較香港好,70年代馬可斯上台實行獨裁至今四十年,菲國政府仍是貪污無能,令菲律賓人吃盡苦頭。 反之,70年代香港政府成立廉政公署,政府官員日漸廉潔……四十年後今天,兩個社會經濟差距變得如此大。
作為長線投資者,應揀選優質股去投資,但今天有嗎? 作為週期投資者,應利用低潮吸納,但現在是低潮嗎? 作為趨勢投資者,應在趨勢形成時吸納,但今天有何趨勢? 在今天,只能做一個短線炒家,今天買、明天賣。 在一個患精神分裂症的股市做分析工作,除非你亦是神經病,不然是無法看準的。 不過,三大方向並沒有改變──一、美國信貸市場在萎縮中(目前依靠政府死)。 二、美國失業率長期高企。 三、美國消費者開始減少消費。 其他都是鏡花水月的幻象而已。 上述不是流動性問題,而是負債太多的問題,情況同日本過去二十年接近,所不同者是1985年到1995年日圓大幅升值後引發日本通縮,美元自2001年起大幅貶值後令金價上升四倍多。 過去十五年日本出現經濟衰退加通縮,美國則出現經濟衰退加資產價格上升(但不是CPI上升)。
富士康(2038)事件代表內地「代工制」時代結束(其實早在2007年已開始,只是一般人仍未察覺)。 廉價勞動力此一人口紅利,正隨著「一孩政策」實施三十年而結束,劉易斯拐點(工資升幅大於GDP增長率)早已來臨。 隨著人均收入上升,推動地產、消費及金融業需求。 中國經濟進入內需時代。

今天新興工業國是非洲、中亞細亞、越南及孟加拉等。 非洲過去出現太多虛假的黎明,令人一直沒有信心。 這次有點不同,例如尼日利亞,過去十年將一百六十六間國企私營化及大幅降低企業稅率,減少貿易關卡及重整法律系統;通脹率已由90年代平均22%降至2000年代的8 %;外資投入由2000年至今上升七倍,超過90億美元一年。 今年非洲GDP已相等於巴西或俄羅斯,年收入5000美元的家庭估計已達一億,差不多等於印度。 過去十年投資非洲的回報率甚至超過中國、印度、印尼及越南。 非洲一向資源豐富,但因政治問題而無法大量開採,只要政局穩定下來,非洲絕對可以看好。
中國政府未雨綢繆
乾貨輪指數今年5月26日見4209點後跌至7月15日1700點,再反彈到2712點,同期CRB指數升11.7%,證明不是需求減少而是供應太大,相信2011年仍未能改善。
歐豬五國出事已是一年前的事,情況至今未見好轉,理由一如日本(將問題束諸高閣而不即時處理,結果小事化大事)。 反之,中國政府不斷要求銀行界作測試,假設樓價下跌50-60%後情況怎樣? (1990年至2008年日本樓價跌70%,1997年至2003年香港樓價跌65%),並不斷要求銀行增加資本,包括供股、上市及發行新股集資,去對抗可能出現的樓市大跌潮(如不出現便更好)。 未雨綢繆總較臨渴掘井好,上述是去年8月至今年7月A股指數下跌31%的理由。 去年7月開始中國政府不斷拋售美國政府債券,令手上美國債券由去年7月9400億美元降至目前8437億美元,減少10.24%。 中國出口亦逐步減少對美國依賴,改為多元化發展(例如日本、東盟、非洲、俄羅斯等)。
1985年至1995年日圓大幅升值,加上日本股市樓價1990年起大挫,從此進入通縮期。 過去十年美元貶值,初期令美股及美國樓價上升然後下跌(理由是美元國際化,楂美元者初期仍買美國物業同股票保值)。 上次美元大幅眨值期集中在1971年美元同黃金脫鉤,到1980年利率升上22厘止,前後約十年。 這次貶值由2001年起,至今亦快十年矣。 1966年至1982年美股超級大熊市中,大跌市在1973-74年出現,距離1966年牛市高峰期約七年;2007-08年的跌市距離2000年美股牛市結束期是八年。 1975年起美股掙扎上升,到1981-82年再來一個大跌市才結束;2009年3月起美股亦是掙扎上升。 「人有相似,物有相同。」世上沒有兩個經濟循環週期是一式一樣的,1966年到1980年那次美元貶值曾引發惡性通脹,2000年這次並未出現惡性通脹;前者令債券出現大熊市,後者則令債券牛市一直保持到2009年。
1950年韓戰為日本工業冒起提供條件,令日本一直繁榮到1990年股樓泡沫爆破為止,共約四十年。 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令經濟冒起,全盛期是否2018年左右? 上述睇法,表面上看似乎很「玄」,其實一個國家經濟亦一如人生,都有生老病死。 如保養得好,「老年期」可以很長,例如英國全盛期由1900年至今,經濟仍不俗。 日本1990起經濟走下坡,因國民儲蓄率高,但至今日本人生活仍很好。 美國經濟2000年起走下坡,但美國人大花筒,未明白節儉是美德,反而令人擔心。
港樓價上升皆因利率大降
1981年太古城住宅每呎售1200元、供樓利率24厘,一間一千呎住宅賣120萬元,首期30萬元、貸款90萬元計,月供利息要1.8萬元。 以1981年港人收入計,有多少人供得起? 2003年開始的細屋換大屋潮,或由較差地區搬去名校區以助子女進入名校所引發的豪宅上升潮,都仍然持續。 不少人付了首期30%後,安排三十年分期付款,搬去豪宅後,便將過去自住的「細屋」出租;加上特區政府推出投資移民政策,形成近七年本港豪宅售價狂升。 到今天,同樣一千呎太古城住宅,雖然賣850萬元,首期250萬元、貸款600萬元,供樓利率以2.6厘計,月供利息僅需1.3萬元,以2010年港人收入計,大部分港人都供得起。 換言之,過去三十年所謂本港樓價上升,主因是利率大幅回落所引發。
2003年起香港物業進入第三波上升浪。 第一波1967年到1981年共十四年,是租金上升推動樓價上漲期。 第二波1984年至1997年共十四年,是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港府每年賣地五十公頃所產生,加上那段日子香港人均收入急速上升。 第三波由2003年下半年開始,因港元跟隨美元貶值、利率跟隨美元利率回落所推動,加上特區政府2003年9月推出孫九招,大量減少本港土地供應所製造出來。
曹仁超- <wbr>投资者笔记2010年9月6日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