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老林投資者日記2010年11月5日
貝公執迷QE 泡沫不爆不休
畢者推介
■美國狂印銀紙惹來千夫所指,其實論量化寬鬆的瘋狂程度,聯儲局都要靠邊站。 羅家聰在46頁「一名經人」中綜合美、日、歐、英以往的量寬成效,預測美國新一輪措施必定失敗無疑。
■量化寬鬆第二擊能否奏效,大部分經濟學家不敢妄下定論,反而投資者卻胸有成竹,認定股債及實質資產必能受惠。 面對金融市場危機四伏,投資者應當謙卑一點,否則輸掉的恐怕不只是投資組合內的本錢。 詳見48頁「THE LEX COLUMN」。
■ASM太平洋(522)是半導體產業內的穩健之選,剛公佈的第三季度業績強勁,淨利潤勁升112%。 雖然消費電子市場好轉有望為公司拓展商機,但投資者吸納此股前卻須注意資本開支消耗週期。 詳見32頁「信研Express」。
11月4日,週四。 隔晚美股反覆上升。 聯儲局議息之後,一如預期維持利率不變,並宣佈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(QE2)。 道指走勢反覆,曾經倒跌91點,收市上升26點,連升四個交易日,兼且創出兩年多以來的收市新高。 納指輕微高收6點。
港股升勢欲罷不能,甫開市即裂口上升232點,其後升幅一度擴大至超過400點,升穿24500點水平,最高造24550點。 恆指四連捷,全日急升390點或1.6%,以接近全日高位24535點收市,成交金額進一步增至超過1200億元。 國企指數上升127點或0.9%,收報13948點。 期指更暴升468點,收報24533點,低水幅度收窄至只有2點。
新興國家積極抗衡QE2
隨著貝南奇一聲額外購債6000億美元(2011年6月前,每月買入750億美元),市場翹首以待的QE2巨輪正式啟航。 花旗經濟師Greg Anderson及Steve Englander認為,QE2有五大「意外」,正面的有二:1額外加碼6000億美元購買國債,為降溫後預期規模的上限;2重申促進就業及維持物價穩定乃聯儲局的職責,倘若未能達標,當局必定出招應對。 三個負面意外為:1每個月買入750億美元的國債,金額略少於預期;2大部分用作購買兩年半至十年期中期債券,而非三十年期債券,市場感到失望;3聯儲局稱會不時檢討QE2的規模及成效,但明年鷹派可能抬頭,事情或許會變得更為複雜。
貝公再一次開動「印鈔機」,熱錢流入新興國家,幾乎是一致的共識。 為對抗熱錢不斷流入,推高資產價格及引發通脹,新興國家各施各法,加息是選擇之一。 在QE2推出前,中國、澳洲及印度便先發制人,透過加息紓緩通脹壓力。 其他新興國家也積極作出應對,南韓財政部稱會積極考慮控制資本流入,巴西外貿秘書長則明言聯儲局的行動,最終會惹來報復性的措施,莫非「貨幣戰爭」又再重燃?
昨天說過,除非聯儲局最終的決定大失市場所望,又或令市場喜出望外,否則資產市場自貝南奇於9月21日FOMC會後強烈暗示新一輪購債計劃事在必行,個多月間已把QE2消化得七七八八。 傳統智慧話︰Buy on rumors, sell on facts,從市場表現觀之,前一點全中,後一點卻落空。
美股在議息聲明公佈後靠穩,惟亞太區股市尤其港股,卻像吃了藥般飆升,加上投資銀行連數都計埋,美國債息每跌半個百分點,香港樓價便再漲一成,重磅金融地產股升個不亦樂乎,樓市肯定也會把特區政府勸喻市民量力而為的話當作耳邊風。
傳統智慧「失靈」
Sell on the facts在QE2作實後,何以「失靈」? 市場不是已把規模五六千億美元的量寬消化了嗎? 就當投資者不一定要sell,QE2跟預期幾近完全吻合(購債計劃集中於檔期平均五至六年的政府債券,不把三十年長債納入,亦不包括債主格羅斯估計會「上 榜」的按揭抵押證券〔MBS〕,也許是唯一的「意外」),在既無驚喜亦無驚嚇下,即使個市拒絕調整,也不至於在逾千億元成交下升近四百點吧?
投資者是否「追落後」以至個股何去何從,留給財Q達人評論。 老畢感興趣的是,sell on the facts在QE2身上起不了作用(聯儲局強調將持續檢討計劃的規模和效用,為日後進一步加碼購債留下註腳,但這是後話),那等於說有貨在手者不願獲利,無貨在手者耐性漸失,陸續加入高追行列,在在顯示市場已look past次輪量寬,開始discount一些QE2以外的因素,而當中肯定不包括昨天引述的FX Concepts創辦人泰勒口中的「歐洲震盪」。
百美元油價有利無害?
若說投資者擔心的是美國再次開機印鈔,美跌勢有失控之憂,按理最受惠的應是黃金。 然而,金價在QE2作實後走勢並不比其他資產優勝,甚至略呈落後,等於間接推翻了美元「崩潰」的假設。
心水清記性好的讀者應該知道,貝南奇曾經公開說過,股票和債券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敏感度,遠遠高於實體經濟。 換句話說,在貝公眼中,刺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是透過貨幣政策帶動金融市場上揚,利用財富效應使振興消費、鼓勵企業投資、改善就業等目標事半功倍。 貝南奇向來相信量化寬鬆是阻止美國陷入日式通縮最有效的工具,而在9月發表的一份題為Oil Shocks and the Zero Bound on Nominal Interest Rates的論文中,聯儲局理事會更清楚指出,油價上升引發的通脹壓力,在名義利率減無可減(zero lower bound〔ZLB〕)的環境中,可令實質(real)利率下降,有助刺激經濟中對利率敏感的環節。
貝南奇對QE的執迷、聯儲局認為高油價(比如每桶100美元)對阻止美國陷入通縮刺激經濟促進就業「有利無害」,也許才是投資者對風險資產愛不釋手,義無反顧地投入泡沫的根本原因!
沉睡的獅子甦醒
回說港股,「獅王」控(005)怒吼,股價大升3.6%,以接近全日高位85.5元收市,為大市貢獻了122點的升幅。 中移動(941)股價上移2.2%,收報81.35元,為大市貢獻了41點升幅。 建行(939)創新高8.28元,收市造8.27元,上升3.1%,為大市貢獻了55點升幅。 單計以上三隻股份,已為恆指貢獻了218點,佔整體升幅約55.8%。
地產股及收租股亦顯著造好,長實(001)及希慎(014)齊齊上升3%,會德豐(020)上揚4%,恆地(012)高收2.2%,九倉(004)及太古(019)升幅達到4%,信置(083)更大升超過6%。
畢者推介
■美國狂印銀紙惹來千夫所指,其實論量化寬鬆的瘋狂程度,聯儲局都要靠邊站。 羅家聰在46頁「一名經人」中綜合美、日、歐、英以往的量寬成效,預測美國新一輪措施必定失敗無疑。
■量化寬鬆第二擊能否奏效,大部分經濟學家不敢妄下定論,反而投資者卻胸有成竹,認定股債及實質資產必能受惠。 面對金融市場危機四伏,投資者應當謙卑一點,否則輸掉的恐怕不只是投資組合內的本錢。 詳見48頁「THE LEX COLUMN」。
■ASM太平洋(522)是半導體產業內的穩健之選,剛公佈的第三季度業績強勁,淨利潤勁升112%。 雖然消費電子市場好轉有望為公司拓展商機,但投資者吸納此股前卻須注意資本開支消耗週期。 詳見32頁「信研Express」。
11月4日,週四。 隔晚美股反覆上升。 聯儲局議息之後,一如預期維持利率不變,並宣佈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(QE2)。 道指走勢反覆,曾經倒跌91點,收市上升26點,連升四個交易日,兼且創出兩年多以來的收市新高。 納指輕微高收6點。
港股升勢欲罷不能,甫開市即裂口上升232點,其後升幅一度擴大至超過400點,升穿24500點水平,最高造24550點。 恆指四連捷,全日急升390點或1.6%,以接近全日高位24535點收市,成交金額進一步增至超過1200億元。 國企指數上升127點或0.9%,收報13948點。 期指更暴升468點,收報24533點,低水幅度收窄至只有2點。
新興國家積極抗衡QE2
隨著貝南奇一聲額外購債6000億美元(2011年6月前,每月買入750億美元),市場翹首以待的QE2巨輪正式啟航。 花旗經濟師Greg Anderson及Steve Englander認為,QE2有五大「意外」,正面的有二:1額外加碼6000億美元購買國債,為降溫後預期規模的上限;2重申促進就業及維持物價穩定乃聯儲局的職責,倘若未能達標,當局必定出招應對。 三個負面意外為:1每個月買入750億美元的國債,金額略少於預期;2大部分用作購買兩年半至十年期中期債券,而非三十年期債券,市場感到失望;3聯儲局稱會不時檢討QE2的規模及成效,但明年鷹派可能抬頭,事情或許會變得更為複雜。
貝公再一次開動「印鈔機」,熱錢流入新興國家,幾乎是一致的共識。 為對抗熱錢不斷流入,推高資產價格及引發通脹,新興國家各施各法,加息是選擇之一。 在QE2推出前,中國、澳洲及印度便先發制人,透過加息紓緩通脹壓力。 其他新興國家也積極作出應對,南韓財政部稱會積極考慮控制資本流入,巴西外貿秘書長則明言聯儲局的行動,最終會惹來報復性的措施,莫非「貨幣戰爭」又再重燃?
昨天說過,除非聯儲局最終的決定大失市場所望,又或令市場喜出望外,否則資產市場自貝南奇於9月21日FOMC會後強烈暗示新一輪購債計劃事在必行,個多月間已把QE2消化得七七八八。 傳統智慧話︰Buy on rumors, sell on facts,從市場表現觀之,前一點全中,後一點卻落空。
美股在議息聲明公佈後靠穩,惟亞太區股市尤其港股,卻像吃了藥般飆升,加上投資銀行連數都計埋,美國債息每跌半個百分點,香港樓價便再漲一成,重磅金融地產股升個不亦樂乎,樓市肯定也會把特區政府勸喻市民量力而為的話當作耳邊風。
傳統智慧「失靈」
Sell on the facts在QE2作實後,何以「失靈」? 市場不是已把規模五六千億美元的量寬消化了嗎? 就當投資者不一定要sell,QE2跟預期幾近完全吻合(購債計劃集中於檔期平均五至六年的政府債券,不把三十年長債納入,亦不包括債主格羅斯估計會「上 榜」的按揭抵押證券〔MBS〕,也許是唯一的「意外」),在既無驚喜亦無驚嚇下,即使個市拒絕調整,也不至於在逾千億元成交下升近四百點吧?
投資者是否「追落後」以至個股何去何從,留給財Q達人評論。 老畢感興趣的是,sell on the facts在QE2身上起不了作用(聯儲局強調將持續檢討計劃的規模和效用,為日後進一步加碼購債留下註腳,但這是後話),那等於說有貨在手者不願獲利,無貨在手者耐性漸失,陸續加入高追行列,在在顯示市場已look past次輪量寬,開始discount一些QE2以外的因素,而當中肯定不包括昨天引述的FX Concepts創辦人泰勒口中的「歐洲震盪」。
百美元油價有利無害?
若說投資者擔心的是美國再次開機印鈔,美跌勢有失控之憂,按理最受惠的應是黃金。 然而,金價在QE2作實後走勢並不比其他資產優勝,甚至略呈落後,等於間接推翻了美元「崩潰」的假設。
心水清記性好的讀者應該知道,貝南奇曾經公開說過,股票和債券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敏感度,遠遠高於實體經濟。 換句話說,在貝公眼中,刺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是透過貨幣政策帶動金融市場上揚,利用財富效應使振興消費、鼓勵企業投資、改善就業等目標事半功倍。 貝南奇向來相信量化寬鬆是阻止美國陷入日式通縮最有效的工具,而在9月發表的一份題為Oil Shocks and the Zero Bound on Nominal Interest Rates的論文中,聯儲局理事會更清楚指出,油價上升引發的通脹壓力,在名義利率減無可減(zero lower bound〔ZLB〕)的環境中,可令實質(real)利率下降,有助刺激經濟中對利率敏感的環節。
貝南奇對QE的執迷、聯儲局認為高油價(比如每桶100美元)對阻止美國陷入通縮刺激經濟促進就業「有利無害」,也許才是投資者對風險資產愛不釋手,義無反顧地投入泡沫的根本原因!
沉睡的獅子甦醒
回說港股,「獅王」控(005)怒吼,股價大升3.6%,以接近全日高位85.5元收市,為大市貢獻了122點的升幅。 中移動(941)股價上移2.2%,收報81.35元,為大市貢獻了41點升幅。 建行(939)創新高8.28元,收市造8.27元,上升3.1%,為大市貢獻了55點升幅。 單計以上三隻股份,已為恆指貢獻了218點,佔整體升幅約55.8%。
地產股及收租股亦顯著造好,長實(001)及希慎(014)齊齊上升3%,會德豐(020)上揚4%,恆地(012)高收2.2%,九倉(004)及太古(019)升幅達到4%,信置(083)更大升超過6%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