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老林投資者日記2010年11月9日

QE無罪,印鈔有理,香港怎辦?
畢者推介
■美國股市每天處理大量交易,要從中揪出違規內幕交易,無異於大海撈針。 不過,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,研究部在26頁介紹美國學者如何從交易頻律,偵察無寶不落的機會主義交易。
■奧巴馬訪問亞洲繞著中國走一圈,圍堵意圖非常明顯。 撤軍伊拉克後,美國的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區,但以美國為目地的貨機發現郵件炸彈,卻可能令形勢出現變化。 陳建良在30頁「財經觀察」論國際局勢與投資前景。
■香港日思夜想希望成為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世界級金融中心,在IPO集資方面,香港何止超英趕美,簡直傲視全球。 面對資金向著東方傾斜,亞洲特別是香港交易所愈來愈受集資企業垂青。 詳見40頁「THE LEX COLUMN」。
11月8日,週一。 上週五美股靠穩,美國就業數據強勁,增加了投資者對前景的信心,惟獲利沽盤湧現,限制了大市的升幅。 道指收市升9點,納指輕微高收1點。 港股開市微跌38點,跌勢一度加劇,低見24732點,其後反覆回升,最高造24968點。 恆指連續第六個交易日造好,全日上升87點或0.4%,收報24964點,再創近兩年半新高,成交金額減至1029億元。 國企指數上漲96點或0.7%,收報14204點。 期指上升89點,收報24878點,低水86點。
自從聯儲局落實推行次輪量化寬鬆措施(QE2)以來,美國的主要貿易對手(中國副財長朱光耀剛在北京表示,美國在G20峰會舉行前推出QE2,是不負責任的行為)、經濟學家、評論界,十居其八持負面態度。 剩下來的兩種意見,一是對QE2疑中留情,靜觀實效;二是力到底,全方位為聯儲局護航。
《經濟學人》美國
在QE2的支持者中,「保駕」最力的並非什麼凱恩斯學說碉堡重鎮,而是過去一直崇尚自由市場的《經濟學人》。 自零八金融海嘯以來,《經人》「非常時期須用非常手段」的主張從未變過,在QE2塵埃落定後,此一立場更加堅定不移(見該刊網上論壇Free Exchange〈 It goes to the Fed"s motive〉一文,2010年11月5日)。
反對QE2的理據,《信報》讀者耳熟能詳;支持QE2的聲音相對罕見,不管對錯,皆值得一聽。
《經人》質疑,外界對QE2的批評,比如引發率亂象、游資氾濫催生資產泡沫等,乃建基於對量化寬鬆錯誤的理解;前提既不正確,由此引伸而來的「結論」,諸如貨幣戰、流動性失控、經濟不平衡惡化等,自然本末倒置,令量化寬鬆蒙上「不白之冤」。
《經人》指出,QE屬「非常規」(unconventional)貨幣政策,這點並沒有錯。 可是,不論非常規還是常規,只要央行的行動是放寬貨幣政策(policy easing),以下幾件事在正常情況下都會發生:1長期債券孳息下降;2股票價格上升;3採取寬鬆政策國家的貨幣率走軟。 這三件事眼下同時發生,並非QE這種非常規貨幣政策促成,而是聯儲局選擇以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有以致之。
按《經人》的計算,聯儲局購債6000億美元,效果約相當於減息四分三厘。 若非聯邦基金利率處於接近零水平,息率已無下調空間,聯儲局也沒有必要採取QE這種非常規貨幣政策。 然而,減息與購債在資本市場中引起的效應大同小異,論者對QE顯有過分渲染之嫌。

《經人》要說的是,假設美國仍有條件減息,毋須推行一輪又一輪的量寬,資金是否就不會從低回報的發達國流向高回報的新興市場,而新興國家的資產泡沫風險,是否就不會增加?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 由此可見,問題的關鍵不在美國以常規還是非常規貨幣政策刺激經濟,而在游資充裕熱錢四竄的環境中,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,是否樂於利用當前形勢,改變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結構。
港貨幣管理被動
QE無罪、印鈔有理,《經人》的言論,顯有「偏幫」美國之嫌,面對熱錢肆虐的新興國家聽在耳裡,有何反應不問可知。 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不管築堤防洪還是放任不管,決定權仍在受影響經濟體的財金決策者手中。
反觀香港,游資大量流入的一個必然結果,是港元價的強方兌換保證(7.7500兌1美元)不斷受到考驗,一旦觸及,金管局干預與否不是一種「選擇」,而是必須履行的責任。
金管局雖可透過增發外基金票據「收回」市場上過剩的流動性,令港元貨幣供應不至因干預而增加,本港通脹壓力理論上不會變本加厲,但這種被動的貨幣管理模式,令香港在熱錢橫流下無計可施。 這等於說,對有政策自主權的政府而言,QE令長期抗拒貨幣升值的國家,被迫在內部通脹與率上升兩害之間作出抉擇,令多年來止於言辭的經濟結構轉型,在新形勢下出現了步伐加快的契機;對此等經濟體而言,QE2不一定是壞事。 香港在聯制度下卻沒有任何選擇,除了呆等資金流向逆轉泡沫爆破,我們還可以做什麼?
控(005)上週五派發第三季經營狀況成績單,表現好壞參半,上季及首九個月稅前盈利遠勝去年同期,其中香港及亞太地區繼續強勁增長,但第三季稅前盈利較上半年放緩。 受到業績拖累,「獅王」咆哮乏力,跟隨歐美股價回軟,在港低收1.6%,報86.7元。
本港樓按市場一直由幾家大型銀行壟斷,最近渣打率先調高拆息(HIBOR,簡稱H)按揭息率至H加0.8厘至1厘,恆生(011)緊隨其後,而東亞(023)也表明將於本周內調高按息。 不過,消息指出,豐銀行為保按揭市場龍頭地位,決定反其道而行,把拆息優惠(H加0.65厘)擴大至100萬元的細價樓。
豐亞太區CEO王冬勝近期不斷強調,資金持續流入,將使資產泡沫形成,又呼籲買樓人士要小心,量力而為。 此時此刻,獅子銀行卻把按息優惠擴大至細價樓,是否有樓市泡沫推波助瀾之嫌?
繼恆隆地產(101)配股集資超過100億元,再有地產股「抽水」,市傳信置(083)以每股16.6至17.1元,折讓6.5%至9.2%,先舊後新配售2.42億股,集資超過40億元。 恆隆地產股價是日上升1.5%,信置則下跌1.7%。
足球大戰與稀土之爭
中日撞船事件令兩國一度僵持不下,隨著日本放艇放人,事件本來可望不了了之。 然而,撞船片段外洩,雙方關係再度緊張起來,碰巧中日兩國足球隊將在廣州亞運會足球分組賽交鋒,比賽尚未進行,戒備已異常森嚴,名副其實的「中日大戰」,在足球場上展開。
足球有「中日大戰」,稀土也有「中韓之爭」。 中日外交風波期間,北京打出禁止稀土出口的「經貿牌」,各國才驚覺全球稀土出口,大部分控制在中國手上,尋找稀土資源立即成為各國首要工作之一。 近日南韓宣稱發現重大稀土資源,縱使未清楚其蘊藏量,但預計在2012年可投入生產。
老畢認為,南韓發現稀土不算什麼新鮮消息,因為稀土並非如想像般稀有,只是各國考慮到人力成本及環境因素,放棄開採,才導致中國幾乎獨霸稀土供應。 最耐人尋味的是,南韓在掌握實際數據之前,便急不及待宣稱兩年內可投入生產,聽其言觀其行,似乎是有意回應中國的掣肘,信不信由你。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